1.前期准备类:从什么时候确定保研目标?期间如何平衡专业课学习、科研/竞赛与保研准备的时间?
A:我认为保研目标应在大一入学初期就明确,这对金融数学专业尤为关键。我们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极强的 “递进性”—— 大一的数学分析、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等基础学科,是后续计量经济学、随机过程等核心课程的“地基”。大学四年的学习就像搭建建筑,只有先筑牢基础,后续课程才能稳步推进,整体成绩也能保持在较优水平。
在时间平衡上,核心逻辑是 “以专业课学习为核心,科研与竞赛为延伸”。保研的核心评价维度虽包含成绩、科研、竞赛,但三者并非并列关系:扎实的专业理论是科研竞赛的前提,若连基础概念都未掌握,参与竞赛、开展科研只会事倍功半;反之,科研与竞赛又是专业课知识的 “实践场”—— 比如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时,需要运用线性代数的矩阵运算、概率论的风险评估方法,这会帮助我们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,形成 “学习 - 应用 - 巩固” 的闭环。
具体执行上,我会优先保障专业课的学习效率:课堂上全程专注,紧跟老师思路,课后第一时间完成作业并梳理错题,确保当天知识点 “不遗留”。在专业课任务完全落实后,再投入科研竞赛,实现两者的良性互补。
2. 核心能力类:认为自己保研成功最关键的竞争力是什么(如高绩点、科研成果、竞赛奖项)?为提升这项竞争力做过哪些具体努力?
A:我认为保研成功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绩点。绩点不仅是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直接体现,更能反映学习能力、自律性与逻辑思维 ,而这正是研究生阶段开展学术研究、完成量化分析的基础。反之,优秀的科研或竞赛成果虽能增色,但无法完全替代高绩点的 “基础证明作用”:科研中若缺乏理论支撑,成果可能停留在表面;竞赛中若不懂底层数学原理,也难以做出深度创新。
为维持高绩点,我做了三方面具体努力:
课堂效率最大化:上课前提前预习,标记不懂的公式或概念;课上重点听老师对 “知识逻辑” 的讲解,而非单纯记结论;课后及时复盘课堂内容。
主动解决知识盲区:遇到不懂的问题,先尝试自主推导、查阅教材,若仍无法解决,主动找老师或学长答疑,避免问题堆积。
拓展学习与英语强化:在课堂知识之外,通过哔哩哔哩等平台观看更深入的知识讲解,补充教材外的实用内容;同时坚持每天背单词,不仅应对四六级,更提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英文阅读需求。
3. 关键节点类:联系导师时,如何撰写邮件才能提高回复率?参加夏令营/预推免面试时,遇到过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,当时如何回应?
A:联系导师的核心是“展现匹配度与真诚度”,邮件撰写需避开“模板化套话”,重点做好两点:
第一,提前 “做足功课”:通过学校官网、知网等渠道研读导师近 3-5 年的论文,明确其研究方向,在邮件中具体说明,对该导师的哪一观点很感兴趣,这能证明你并非盲目投递,而是真的了解导师研究,且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。
第二,清晰呈现 “个人价值”:简历部分需突出与导师方向相关的优势,比如“专业课绩点”“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”,同时坦诚提及待提升的地方,避免过度包装,反而显得不真实。
面试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,是大一大二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点提问。这类知识因学习时间久,遗忘率高,且准备时间有限,很难全面覆盖。当时我的应对思路是 “坦诚 + 补位”:先明确说明目前有些遗忘,简单阐述一下自己基于此的部分记忆;若完全不会,则直接表明 “这个知识点我确实掌握得不扎实,后续会重新梳理大一的数学教材,重点巩固这部分内容”,避免硬编答案导致逻辑漏洞。
此外,面对复杂的经济性问题,我会采用 “多维度拆解” 的策略,尽可能涵盖多方面知识,展现出 “结构化思考” 与 “专业工具应用” 的能力。
4. 心态与经验类:准备过程中有没有过焦虑、自我怀疑的时刻?是如何调整心态的?如果给学弟学妹提3条保研建议,你会说什么?
A:焦虑和自我怀疑是保研过程中的 “常态”—— 比如等待夏令营入营通知时,看到身边同学陆续收到 offer,自己却杳无音信;准备预推免面试时,担心遗漏专业知识点,又怕面试发挥失常。我的调整方法主要有两个:
第一,“聚焦当下,拒绝内耗”:告诉自己 “焦虑无法改变结果,能控制的只有现在的行动”—— 比如等待通知时,继续梳理专业课笔记、练习英文自我介绍;进入复试后,坚持 “学到最后一刻”,每天固定 2 小时回顾核心公式与模型,用 “具体行动” 替代 “空想担忧”。
第二,“接受差异,不与他人比较”:网上很多 “人均 985、手握数篇论文” 的帖子,其实大多是 “幸存者偏差”—— 每个人的本科背景、学习节奏不同,与其羡慕他人,不如专注自己的进度。
给学弟学妹的 3 条核心建议:
“早” 字为先,全面铺垫:大一确定保研目标后,优先保证绩点(这是保研的 “入场券”),同时利用大一下、大二的时间尝试科研、参加竞赛,不要等到大三才 “临时抱佛脚”;英语学习要贯穿四年,尽早通过四六级,为后续阅读英文文献、英文面试打基础。
“准” 字为要,精准对接:大二下学期开始,通过目标院校官网、学长学姐了解梦校的招生偏好,并筛选 2-3 位研究方向匹配的导师,提前 1-2 个月发送邮件,邮件中突出 “你的优势如何匹配导师的研究需求”,后续可礼貌跟进 1-2 次,展现诚意但不打扰。
“稳” 字为底,心态制胜:保研是 “持久战”,大三下学期容易陷入焦虑,此时要学会 “过滤无效信息”(如不相关的焦虑帖、他人的负面评价),专注自己的复习节奏;即使遇到挫折(如夏令营未入营),也不要自我否定,可及时调整目标,投递其他院校的预推免,保持 “尽人事、听天命” 的心态,坚持到最后就会有收获。
(撰稿:葛美琪 编辑:姬磊 编审:张沂红)